@家长们!暑期幼儿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请查收
步入盛夏,期幼气温上升 ,儿手幼儿手足口病也进入流行上升期,足口广大家长朋友们需要特别注意手足口病的病预预防,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口 、防知手 、识请足的查收表现,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。家长
关于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期幼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,以发热和手、儿手口腔、足口足部等部位的病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,可伴有咳嗽、防知流涕 、识请食欲不振等症状,重症伴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,可导致死亡。
手足口病的好发年龄为6月龄~5岁,在3岁内更为常见,多发于夏秋季。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,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。
手足口病临床表现
手足口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手 、足 、口、臀部出现皮疹或黏膜疱疹,有时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。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、脑炎 、急性弛缓性麻痹 、肺出血和心肌炎等,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,例如嗜睡、精神差,还有一些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肢体抖动、呕吐 ,还有心跳 、呼吸加快 ,出现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表现,危及生命。如出现以上疑似症状 ,需尽快前往医院 ,及时就医 。
出疹期症状
在发病早期 ,患者常表现为低热 、疲倦 、食欲下降、身体不适 、腹痛等前驱症状 。
发热1~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泡 ,手、足、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或疱疹。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,个别病例或无皮疹 。
神经系统受累期症状
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,一般在病程1~5天之内 。具体表现为头痛 、呕吐 、烦躁、肢体抖动、肌无力、颈项强直等症状,类似脑膜炎 、脑炎 、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、脑脊髓炎的症状体征。
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症状
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,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加快、出冷汗、四肢末梢发凉、血压升高等症状。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重型,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。
心肺功能衰竭期症状
心肺衰竭期表现为心动过速、呼吸急促 、口唇发绀、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 。严重者血压降低,或有休克 ,会快速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,危及生命 。
手足口病的特点和危害
- 传染性强
患者、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,隐性感染比例较大。患者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 ,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。
- 对幼儿危害大
可引起手、足 、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,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 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。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,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[重症 、病死病例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(EV-71) ,病死率可达10%-25%] 。
- 传播途径复杂、传播速度快
经消化道、呼吸道(飞沫 、咳嗽 、打喷嚏等)传播 ,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。
主要经粪-口和(或)呼吸道飞沫传播;经接触患者皮肤、黏膜疱疹液感染。
接触患者粪便 、疱疹液。
呼吸道分泌物 。
污染的手 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 、玩具 、食具、奶具 、床上用品 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被感染。
- 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发病
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,以3岁及以下发病率最高 。
- 暑假期间重点关注
需重点关注托管机构、暑期培训班、多孩家庭等聚集性手足口病的发生 。
- 手足口病的日常预防
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、爱卫生
目前唯一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-71灭活疫苗 ,该疫苗可预防EV-71导致的手足口病,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,推荐6月龄~5岁儿童尽早接种。
但请注意,接种疫苗后并非万事大吉 。在积极接种疫苗的同时 ,还需注意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,培养幼儿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。
- 勤洗手
成人也有感染肠道病毒的可能,不过多数为无症状感染。所以在培养孩子饭前、便后 、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消毒。
洗手习惯的同时 ,也需规范自身行为,在外出后、接触儿童前、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 ,均需洗手。
- 饮食注意
不喝生水,不吃生食 ,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。
- 居家卫生
要注意幼儿的环境卫生 ,居室要经常通风。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,所以勤晒衣被也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。
- 日常注意
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,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,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 。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儿童的手、足、口 、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。
- 增强免疫力
在生活上,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,要补充营养,适当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
来源:本文综合三水发布、广东疾控 、中国疾控动态等整理
本文地址:http://seem.langmesserphoto.com/news/41d899270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